买蜂蜜门道太多?一看二拉三尝教你挑纯正的好蜂蜜
蜂蜜是一种营养丰富、药食同源的食品。早在汉朝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就提到蜂蜜“味甘无毒,主治心腹邪气,诸惊痫,安五脏诸不足,益气补中,止痛解毒,除众病和百药,久服强志轻身,不饥不老”。
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关于蜂蜜比较纠结的一点是,有的人觉得蜂蜜在出厂时既然已经标注了保质期,那过期之后肯定是不能吃了,特别是看到放置很久的蜂蜜,底下还会莫名沉淀一层白霜,就更不敢吃了。
但有的人认为蜂蜜就是保质期超长的食物,即使过了标注的保质期,也还是可以吃的。两种声音各有各的态度,看着冰箱里放了2年多的蜂蜜,不知道是让它“走”还是“留”......
尘封了3000年的秘“蜜”,没变质,还能吃……
关于蜂蜜可以永久保存,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故事,相传美国考古学家于1913年在埃及金字塔古墓中发现了一坛蜂蜜,经鉴定这坛蜂蜜的历史居然有3000多年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蜂蜜竟然没有变质,科学家打开后发现仍能食用。
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很难考证,但专家表示,蜂蜜永久保存在“理论”上的确是可行的,前提是需要成熟蜜、密封、耐腐蚀容器(非金属)、阴凉处保存这四个必要条件。
想要蜂蜜永久保存:
仅存在于理论层面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食用蜂蜜时经常需要反复开关瓶盖,用各种餐具舀蜂蜜,且通常室温较高,很难同时满足以上几个条件。况且蜂蜜买来就是即食的,又不是收藏品,所以“永久保存”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。
虽然蜂蜜不能“永久保存”,但它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,是拥有可长期储存的超能力的。
01
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
蜂蜜中含有大量活性酶,具有很强的抑菌、杀菌功能,且保存时无需添加防腐剂。
02
具有较高的渗透压
蜂蜜含水量较少,约占20%左右,而含糖量却通常高达80%,因此在蜂蜜内形成了“高渗透压”的环境,腐败微生物无法繁殖。
耐储存不等于不变质
蜂蜜也有保质期
看到这里,相信很多朋友都会疑惑:既然蜂蜜不用防腐剂就能长期存放,那为什么我们购买的蜂蜜产品还会标注保质期呢?
这是因为,尽管蜂蜜的高渗透压环境下,很多微生物很难繁殖,但有一种叫做“嗜渗酵母”的微生物是例外。在温度合适的情况下,嗜渗酵母会发生缓慢繁殖,导致蜂蜜发酵。
时间长了,蜂蜜就会出现瓶盖膨胀、里面起泡的现象,虽然发酵的蜂蜜并不影响食用的安全性,但是因此而产生的轻微的酸味和酒味,对于蜂蜜的品质和口感来说是大打折扣的。因此,嗜渗酵母也是现行蜂蜜国标的重要指标。
考虑到嗜渗酵母的存在以及仓储、货运、储存条件、供应链等因素的影响,蜂蜜制造商一般会标注18-24个月的保质期,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食用品质。那么,平时我们该怎么挑选品质好的蜂蜜呢?
一看二拉三尝
教你挑出好蜂蜜
一看:
可以通过看蜂蜜的颜色、含水量以及结晶程度判断
品质佳的蜂蜜颜色通常为白色或琥珀色,甚至深色,品质差的蜂蜜为金黄色。真蜂蜜一般不透明、假蜂蜜透亮。
蜂蜜根据其含水量可以分为两个等级:含水量小于20%为一级品,小于24%为二级品,有些包装上会用波美度来代表含水量。
标准浓度是以气温20摄氏度为准。一级波美度:42度以上,含水量 19%;二级波美度:41度以上,含水量21%;三级波美度:40度,含水量23%;四级波美度:39度,含水量25%。
正宗的蜂蜜有时会发生结晶,而且结晶十分松软细腻,看着像凝固的动物油脂,浮于蜂蜜表面。而掺杂白糖的蜂蜜产生的结晶颗粒通常较大,且常沉于底部。
二拉:
通过蜂蜜拉丝感辨别好坏
纯正的蜂蜜用筷子插入蜂蜜后,提起可观察到拉丝不断的现象,品质不佳的蜂蜜则拉丝易断,掺假蜂蜜则呈液滴状。
三尝:
通过品尝味道辨别好坏
品质好的蜂蜜味道甜润爽口,回味时有一种蜂蜜特有的清香,并且根据不同的花蜜品种香味有略微差异。而品质不佳的蜂蜜吃完后回味酸味略重,假蜂蜜甚至会有苦涩味或者化学怪味。
不可贪恋甜“蜜”
这几类人谨慎食用
蜂蜜营养丰富,但并非人人都能吃。一般来说,糖尿病患者、痛风患者不建议吃太多蜂蜜,以免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造成血糖升高、尿酸升高,从而加重疾病。蜂蜜在酿造、运输与储存的过程中,容易受到肉毒杆菌污染,1岁以下婴儿胃肠发育不完全,也不建议吃。
另外,蜂蜜中的营养素在高温作用下易被破坏,其中的酶也会失去活性,既损失营养又破坏口感。一般建议用40~50℃的温开水冲服,水温最高不宜超过60℃。
最后,温馨提醒大家:蜂蜜固然好处多多,但如果喝太多,蜂蜜中的糖分不能被及时分解,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,造成肥胖。建议成人每日食用量应控制在25克左右,儿童则在10克左右。
参考文献:
蜂蜜有没有保质期?[J].农产品市场周刊,2019(4):58-59.
钟凯. 蜂蜜也有保质期吗[J]. 食品与生活,2019(2):22-23. DOI:10.3969/j.issn.1004-5473.2019.02.009.
蜂蜜营养高食用有说道[J]. 农产品市场周刊,2017(45):52-53. DOI:10.3969/j.issn.1009-8070.2017.45.028.
▼推荐阅读▼
2022-02-28
2022-02-28
2022-02-28